行情分析
当前位置:主页 > 行情分析 >

近期生猪现货市场的频繁变化导致期货以及证券价格走势都出现了较多的变化

日期:2023-03-20阅读:219


近期生猪现货市场的频繁变化导致期货以及证券价格走势都出现了较多的变化,而部分机构关于猪瘟的调研结果更引发了市场的关注。确实,2023年1季度以来生猪市场价格呈现了较反常的变化,而关于二次育肥、猪瘟的传言也给供应端注入更多的扰动因素,现货与期货盘面博弈均明显增加,交易主线匮乏。本报告将重点梳理近期市场的几大脉络,旨在分析当前变动的原因与主要逻辑,并对后市进行展望,共有以下几大要点:

1.2-3月价格大幅波动的原因在于市场行为的切换而非真实供需的调整。年后二次育肥的增加以及屠宰企业建库行为导致价格底部抬升,而3月市场基本回归真实供需;

2。在当前市场对猪瘟认知、防控、应对能力越来越高的基础上,猪瘟对于供应节奏的影响远大于产能的破坏,在致死率不高的情况下,对年度市场供需平衡影响有限;

3。猪瘟存在明显的季节性,从年后仔猪价格快速上涨,养殖企业淘汰母猪速度仍在加快的情况来看,疫情会影响产能但幅度有限,不足以彻底改变供需周期。

展望后市行情,未来一段时间供需仍然是以偏宽松为主,重点关注疫情管控放松的情况下是否可能出现消费超预期的情况,二次育肥只能作为行情放大器而不足以改变趋势,猪价上涨仍需进一步等待。

在中国生猪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到猪价周期性以及季节性正在呈现悄然的变化。如果说最近几年价格的快速涨落是周期变化的表现,那么今年1季度价格的走势则是季节性改变的缩影。一般而言,年前生猪价格整体以逐步上涨为主,但是今年1月份生猪价格不涨反跌,而年后价格一般呈现下跌态势,2月则是不跌反涨,3月以来,我们再度见证了价格上涨后的偃旗息鼓。回顾最近几轮价格变化,我们认为主要原因在于预期对于价格影响的力度正在逐步增加。

整体来看,3月以来猪价虽然呈现下跌态势,但实际供需状况并不比2月悲观多少。一方面,根据涌益口径统计的3月规模场出栏预估来看,整体增幅仅1.2%,处于历史同期偏低水平,与之对应的是去年5月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增加1.23%,并且3月以来出栏体重基本与2月份持平,并且我们从高频屠宰数据来看,环比略降;另一方面,需求端来看,年后是传统猪肉消费淡季,随着3月期间经济活动的逐步复苏,消费整体也在恢复中。我们认为造成价格与基本面运行相反的主要原因在于2月期间预期较好,市场抢跑预期,一方面,春节前国家发改委发布通告建议屠宰企业开始建库存;春节后第一周,国内连续三周猪粮比低于6:1,触发二级预警,年后第二周,开始触发一级预警,随即有关部门展开收储;随后,屠宰企业库存偏低,我们也确实看到价格在深跌后引发了屠宰企业的建库预期,涌益口径库存比例从12%上升到15%并一直处在累库。在一致预期影响下,2月下旬二次育肥陆陆续续入场,养殖户惜售挺价,市场情绪明显好转。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大约有5%左右的量进入了二次育肥。

一般而言,养猪的后期成本会随着料肉比的增加逐步攀升,随着猪价上涨,养殖端对二次育肥越发谨慎。而同时价格的快速攀升也导致屠宰企业收储的意愿不断减弱。因而我们认为3月期间应当能比较真实的反应当前的市场供需。

近期市场对于猪瘟的关注度开始明显增加,一方面确实是因为出栏比例中小猪占比增加,比较粗暴的方法就是看当前90公斤以下小猪出栏比例,该数据从1月末以来由5.7%一路攀升至7.7%甚至8%,有趣的是这个数据还呈现出一定的季节性,即冬季一般会增加。根据部分机构调研反馈情况来看,当前出栏生猪中确实存在不小比例被疫情感染的个体。但是基于常识推想,被感染的个体大概率是要优先出栏的,因而样本并不随机,这个比例显然是总体有偏估计(需要说明的是,感染初期有经验的养殖员是可以看出来的)。并且,我们认为同样没有证据证明当前的出栏量是超量的,至少站在全国范围内如此(局部地区不能代表群体)。

资本市场对于猪瘟反应强烈的原因或仍来自2019-2020年的超级猪周期,但其实回顾来看,导致当期猪价的快速上涨的原因并不完全在于疫病导致的超量损失而是在于产能破坏。ASF刚流入中国时,产业对病毒并不了解,恐慌成了市场常态,减少养殖密度成为当时控制疫情的主要手段,大量产能被清退,这是导致当时猪价上涨的原因。但是随着产业对于疫情的认知程度越来越高,“拔牙”处理的效率也在不断优化,在过去几轮猪瘟疫情影响下,后续都可以看到产能的快速释放,这说明了产业对于应对猪病的能力本身是在不断增加的。所以,以全年为界,猪瘟对于节奏的影响大于供需。

因而评估当前母猪受损情况成为比较重要的课题。我们认为基于数据来看,疫情对产能会有一些影响,但是影响应当有限。首先,本次疫情高发期主要在2023年农历年后,而从涌益公布的数据来看,11月以来能繁母猪存栏就开始进入下滑阶段,这阶段下滑可能更多是受亏损以及自然淘汰导致的。但年后,仔猪价格快速上涨,出售仔猪利润好转,这时候淘汰力度仍然较大就难以从利润方面解释了,加之年后疫情有扩大化的趋势,因而我们认为其中有部分母猪会因为疫情出现淘汰。根据部分机构调研结果来看,全国12月到3月非瘟导致能繁降低4.4%。对产能的阶段性影响是4.4%,并且部分大企业很快产能补上。所以实际产能影响结果或低于4%。

其实对于产能影响的力度最直观的判断应该是对照历史。整体来看,相对具有参考价值的年份是2021年,因为当时传播面和破坏力也很大,而且产业经历了一轮大洗牌后,对于猪瘟的防疫能力和应对手段也与当前比较接近,2020年则处于猪瘟中期,实际存栏较低,防疫和应对模式也是处于探索阶段,参考价值不大。而就部分机构调研的结果来看,当前疫情发病率大于等于2021年,死亡率远低于2021年,所以从最终2021年的出栏量和猪价来看,直观感觉本次猪瘟的实际影响或相对有限。

展望后市,我们基于基本面+预期两点共同分析。正如我们前文中所提到的一些观点,3月期间生猪的供需状况虽然和2月期间差别不大,但基本测量了生猪市场比较真实的供需状况。虽然疫病可能会导致供应略有增加,但是同样没有证据说明以全国视角来看,没有疫情的情况下,出栏没有这么多,所以疫情带来的供应边际增量应该是有限的。在不注入预期的情况下,4-5-6月份成猪的供应主要对应了去年6-7-8能繁母猪的存栏以及配种情况,在此期间是增加的,因而未来供应或有增无减,而需求方面还需要继续验证,而消费不超预期的情况下,或难有太多亮点。也许有观点表示价格下跌后会吸引二次育肥介入,但我们认为,二次育肥本身是一个高风险的投机行为,随着近年来猪价波动增加,二育的“专业水平”也在提高,未来二育只能作为行情的放大器而不能作为根本性改变行情趋势的市场拉力,因而我们认为在缺乏大幅上涨基础的情况下,不会出现大规模二次育肥的情况。并且从正常的猪价季节性特征来看,每年上半年猪价都处在下跌趋势,一般真正企稳可能要等到6月以后。去年11月以来能繁存栏开始去化,直接对应了今年9月份成猪供应开始边际下滑,加之此前是需求旺季,融入预期考量我们认为在此期间不排除7-8月开始抢跑后市的情况,猪价转折点仍需等待。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