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成都市发布了《关于实施新一轮长期护理保险改革的意见》,明确了城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与者纳入保障范围。
长期护理保险作为一种社会保险制度,为残疾人提供护理保障和经济补偿,惠及大量残疾老人。试点于2016年启动,目前已覆盖中国49个城市中的1个.45亿人。这一政策正在稳步推进,使更多的残疾老人能够享受到有尊严、有质量的晚年生活照顾。
86岁的寇素静住在吉林省长春市。由于脑血栓形成,他无法照顾自己,老人的孩子也无法长期照顾母亲。2021年,老人入住指定医疗机构,日常生活中得到照顾。根据长春市长的护理保险政策,长期护理保险基金每月支付护理服务费用5000余元,近3000元,自己支付2000余元。
目前,中国约有4000万残疾人和半残疾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是针对残疾人的制度安排,为被保险人在丧失日常生活能力时提供护理保障和经济补偿。像寇素静这样的严重残疾人是长期护理保险的优先保障对象。
2020年9月,国家医保局会同财政部发布《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在2016年启动首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基础上,新增试点城市14个,试点城市49个。
目前,试点项目总体运行稳定。国家医疗保险管理局治疗保障部门主任范卫东表示,试点城市明确了残疾评估标准,确保了项目范围和治疗标准、支付方式、管理和运营,基本完成了政策框架。
在过去六年中,随着试点城市数量的增加,长期护理保险的覆盖范围也在扩大。在早期阶段,大多数试点项目一般以工人护理保险为切入点,目前已逐步扩展到城乡居民和灵活就业人员。
以长春市为例,2016年主城区380万职工和居民启动试点时,长护保险覆盖范围已扩大到长春市各市县区,覆盖人口836.7万。
范卫东介绍,六年来,长护险试点已覆盖全国10年.45亿人,累计享受待遇的人数约172万人,人均报销水平每年约10%.6万元,基金支付约占个人基本护理费用的70%。
在试点城市,长护保险融资主要包括按比例融资和固定融资两种方式。
以长春为例。试点阶段,员工长期护理保险按比例筹集资金,单位和个人缴费按相同比例分摊,比例为0.1%,职工人均每年筹集130元左右;初期,城乡居民长期护理保险缴费标准为每人每年12元,其中个人缴费10元,财政补贴2元。
江苏省南通市长护理保险属于定额融资,职工和居民的融资标准暂定为每人每年100元,其中个人缴纳每人30元,医保统筹基金每人30元,政府补贴每人40元。
据了解,在试点初期,中医药保险基金在各试点地区的整体融资占了近90%。在试点过程中,在国家医疗保险管理局的指导下,地方政府充分考虑了资金承载能力等因素,优化和调整了融资结构。目前,在试点地区的融资比例中,医疗保险基金已降至60%左右。
记者发现,试点地区的长期护理保险主要为长期残疾人提供两种保险服务,包括与基本生活护理密切相关的基本生活护理和医疗护理。随着长期护理保险运营的逐渐成熟,试点地区也在积极调整长期护理保险覆盖的服务项目。
上海为长期护理保险服务对象提供27项基本生活护理,以及鼻饲、压疮伤口换药等15项常用临床护理;长春为首批4000多户残疾家庭提供上门生活护理及相关医疗服务,包括10个家庭生活护理项目难以开展,8个医疗护理项目需求量大。
记者在多次采访中了解到,长期护理保险试点项目为护理机构提供了政策和财政支持,促进了一、二级医疗机构养老服务的转型发展,优化了现有医疗资源的配置。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全国有近5000家机构为长期保险提供服务。试点初期从业人员不足8万人,直接提供长期保护服务的从业人员近30万人。
根据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多渠道融资机制、实施评价标准、有效服务供给等方面仍有待优化。
中国大部分试点城市都建立了单位、个人、医疗保险基金、金融等多渠道融资机制,但医疗保险基金仍过于依赖,融资水平存在明显差异,需要在国家层面进一步规范。
长期护理保险的残疾等级评估标准是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和支付资金的重要依据。然而,在许多地方,残疾等级评估标准的评估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分级关键点容易引起争议。如何确保残疾评估的公平性和客观性已成为当务之急。2022年8月,国家医疗保险管理局和民政部发布了《长期护理残疾等级评估标准(试行)》,并于2022年1月发布了《配套操作指南》,以促进建立全国统一的长期护理残疾等级评估标准,为统一护理等级评估和服务质量评估打下良好的基础。
解决残疾老年人护理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不仅需要充分发挥基金的战略购买作用,还需要市场提供专业、优质的护理服务,使残疾老年人能够享受有尊严、优质的老年生活护理。
专家建议,应尽快制定全国统一的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清单和指导目录,制定长期护理保险服务质量评价标准,明确和规范服务项目的内容和标准。同时,鼓励试点地区将城乡居民纳入长期护理保险范围,加强第三方监管机构的有效评估。